一市场规模与结构
1. 整体规模增长
2024年中国搏击行业市场规模达432亿元,其中搏击服务(赛事培训等)占比超70%,搏击用品占比不足30%。对比2018年市场规模(288亿元),年复合增长率显著,预计2025-2031年将进一步扩容。2. 产业链分布
上游:涵盖搏击装备原材料(皮革橡胶等)赛事设备(转播灯光音响)培训资源(场地师资)。中游:赛事运营(如昆仑决武林风)俱乐部(传统武馆与新兴格斗馆并存)装备制造(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竞争)。下游:门票销售付费转播博彩及衍生消费。二驱动因素
1. 政策支持
国家出台《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《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》等政策,鼓励体育消费与产业标准化。2. 赛事IP与资本注入
头部赛事如《昆仑决》《武林风》已形成品牌效应,国际影响力提升。资本加速布局赛事运营,推动商业化运作(如赞助合作媒体版权)。3. 大众参与度提升
搏击培训市场快速增长,三线以下城市小型赛事(B/C级)数量激增,2018年达967场(占全年赛事61%)。MMA(综合格斗)受众扩大,国际赛事(如UFC)带动本土选手关注度。⚠️ 三挑战与瓶颈
1. 盈利模式单一
多数赛事依赖广告赞助与票房,但成本高昂(顶级赛事年投入超亿元),收支难平衡。版权开发不足,付费转播渗透率低。2. 行业规范化不足
赛事组织标准不一,部分“拳王”头衔含金量受质疑,观众审美疲劳。俱乐部运营两极分化:传统武馆保守,新兴俱乐部依赖资本但持续力存疑。3. 国际竞争力待提升
中国选手国际曝光率较低,仅有少数(如欧阳锋刘策)进入K-1等顶级赛事。装备制造端被阿迪达斯Everlast等国际品牌主导,本土品牌(如九日山)仅在中低端市场有价格优势。四前景展望
1. 短期趋势(2025-2027)
赛事下沉与娱乐化:三四线城市赛事数量持续增加,结合综艺形式(如《宇宙荣耀》《WHS世雄格斗》)吸引年轻群体。技术赋能:5G与VR技术提升转播体验,推动付费观赛模式。2. 长期潜力(2030年前后)
政策红利释放:银发经济与健康消费政策或催生中老年搏击健身市场。全球化合作:国际赛事引进(如ONE冠军赛)与中国选手输出并重,提升商业价值。产业链整合:装备制造向智能化升级(如智能护具),培训服务标准化。结论:谨慎乐观,潜力与风险并存
机遇:政策与资本驱动下,搏击服务市场(尤其培训与下沉赛事)将成核心增长点,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或突破600亿元。风险:行业需解决盈利瓶颈(如开发IP衍生价值)并强化监管,避免“虚假繁荣”。- 突围关键:本土赛事需提升竞技水平(参考格斗世界TOP10选手榜单),同时探索“体育+文旅”跨界模式,打造可持续生态。
Lewin乐玩国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