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早报专题聚焦赛事审批新政深化体育赛事管理改革探索
——东方早报专题聚焦体育赛事管理新政
一改革背景:从“严审批”到“强监管”的十年演进
1. 审批权取消的起点
2014年,国务院明确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,打破行政部门对赛事资源的垄断。此后,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,体育总局仅保留对全国性国际性赛事(不含商业与群众赛事)的政府内部审批权。
2. 制度完善的关键节点
二监管新机制:“放管服”重塑行业生态
1. 分级分类动态监管体系
2. 技术赋能全流程管理
推行“互联网+监管”模式,建立赛事信息平台强制备案制度,实现从赛前资质审核赛中实时监控(如熔断机制触发)到赛后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。
三产业新生态:赛事经济释放融合动能
1. 消费场景跨界升级
以上海体育消费节为例,拳击赛旱地冰壶等项目进驻商圈,通过“赛事资源交易平台”对接金融商业配套资源,形成“体育+文旅+零售”消费闭环。
2. 装备制造与目的地经济崛起
四改革深化方向:安全与服务并重
1. 压实主体责任
地方实践如《天津市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实施意见》(2025年)明确“谁主办谁负责”,要求建立多层级监管体系,避免责任盲区。
2. 行业自律机制创新
改革成效数据透视表
| 维度 | 改革前(2014年前) | 当前进展(2025年) |
|--|--|-|
| 审批事项 | 商业/群众赛事需审批 | 全面取消,仅保留高危许可 |

| 产业规模 | 未形成集群效应 | 装备制造(如宁津)占全国70%份额 |
乐玩lewin国际| 办赛主体 | 以政府部门为主 | 社会力量承办占比超80% |
| 监管工具 | 事前审批为主 |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+熔断机制 |
> 专家点评:赛事审批改革绝非“一放了之”,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平衡活力与安全。下一步需破解高危赛事监管成本高基层执法专业性不足等挑战,让“放管服”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引擎。——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