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育新闻

东方早报专题聚焦赛事审批新政深化体育赛事管理改革探索

2025-07-01

——东方早报专题聚焦体育赛事管理新政

一改革背景:从“严审批”到“强监管”的十年演进

1. 审批权取消的起点

2014年,国务院明确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,打破行政部门对赛事资源的垄断。此后,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,体育总局仅保留对全国性国际性赛事(不含商业与群众赛事)的政府内部审批权。

2. 制度完善的关键节点

  • 2020年《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》: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确立“分级分类管理+事中事后监管”模式,明确除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国际赛事等特殊类别外,其余赛事无需审批。
  • 2023年新修订版《办法》:响应《体育法》修订,增设“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许可”专章,建立“熔断机制”,强化安全监管与服务保障义务。
  • 二监管新机制:“放管服”重塑行业生态

    1. 分级分类动态监管体系

  • 高危赛事严准入:攀岩滑雪潜水等13类高危项目需经行政许可,审批程序涵盖风险评估应急方案保险配置等硬性要求。
  • 常态赛事重服务:地方体育部门通过发布《年度赛事服务指导目录》配置专项资金(如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贴),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办赛。
  • 2. 技术赋能全流程管理

    推行“互联网+监管”模式,建立赛事信息平台强制备案制度,实现从赛前资质审核赛中实时监控(如熔断机制触发)到赛后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。

    三产业新生态:赛事经济释放融合动能

    1. 消费场景跨界升级

    以上海体育消费节为例,拳击赛旱地冰壶等项目进驻商圈,通过“赛事资源交易平台”对接金融商业配套资源,形成“体育+文旅+零售”消费闭环。

    2. 装备制造与目的地经济崛起

  • 山东宁津模式:依托3000家体育装备企业构建全产业链,健身器材产能占全国70%,出口覆盖170国。
  • 户外运动目的地政策:2025年国家发改委与体育总局联合发文,计划至2030年建成100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,推动冰雪山地水上项目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。
  • 四改革深化方向:安全与服务并重

    1. 压实主体责任

    地方实践如《天津市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实施意见》(2025年)明确“谁主办谁负责”,要求建立多层级监管体系,避免责任盲区。

    2. 行业自律机制创新

  • 全国性体育协会制定办赛指南参赛指引等团体标准,例如龙舟飞盘等新兴项目通过标准化加快规范化进程。
  • 社体中心探索“赛事推介会”模式,2025年公开超100个品牌赛事资源,吸引社会力量竞标合作,推动办赛资源市场化流动。
  • 改革成效数据透视表

    | 维度 | 改革前(2014年前) | 当前进展(2025年) |

    |--|--|-|

    | 审批事项 | 商业/群众赛事需审批 | 全面取消,仅保留高危许可 |

    东方早报专题聚焦赛事审批新政深化体育赛事管理改革探索

    | 产业规模 | 未形成集群效应 | 装备制造(如宁津)占全国70%份额 |

    乐玩lewin国际

    | 办赛主体 | 以政府部门为主 | 社会力量承办占比超80% |

    | 监管工具 | 事前审批为主 |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+熔断机制 |

    > ‍‍‍专家点评:赛事审批改革绝非“一放了之”,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平衡活力与安全。下一步需破解高危赛事监管成本高基层执法专业性不足等挑战,让“放管服”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引擎。——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